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3月28日,机关教务处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赴长乐源抗战工业遗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开展“承抗战精神 铸青铜匠心 守八项规定 促教学发展”主题党日活动。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其前身为武汉申新四厂,1938年西迁至宝鸡,在轰炸中建成了24孔窑洞车间,以3万纱锭的轰鸣运转月产1200吨棉纱支援前线,被林语堂誉为“中国抗战最伟大的奇迹”。当党员们踏入窑洞车间,斑驳的窑洞镌刻着“实业报国”的时代烙印,锈迹细纱机上“争分夺秒保生产”的标语清晰可辨,夯土墙的煤油灯痕标记着三班倒的刻度。触摸渗水的窑壁,仿佛看见先辈们在空袭中仍坚守在1.5米宽的纺纱机通道间工作场景,他们以“寸纱不离手”的工作纪律创下连续生产纪录,用“律己严整、待人谦和、做事精勤、用物爱惜”十六字箴言践行着“保证生产、共赴国难”的壮举。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党员们参观了“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秦肇之路”“智慧之光”四个展厅。驻足镇馆之宝“何尊”前,122字铭文中“宅兹中国”的篆刻,与总书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重要论述交相辉映——青铜浇筑的“中国”二字,既是地理坐标,更是镌刻在党员心中的精神图腾。逨盘360余字铭文如青铜铸就的廉政宣言与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六字要求在展柜内外形成千年共振。当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商周铸造现场:陶范法的“一器一范”铁律,诠释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如范、执行如铸”的刚性;失蜡法0.2毫米误差的蟠螭纹雕琢,则印证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的匠心。青铜血脉里的纪律基因,此刻正通过党员胸前的党徽,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密码。

活动当天,还为2024年度党员评议中获得“优秀”的6名党员颁发了证书,旨在通过表彰先进,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体党员向先进学习,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支部书记杜延庆在活动总结时谈到,此次活动通过“红色教育+文化浸润”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双向提升。他勉励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务必严守八项规定,坚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原则,要如同抗战时期的先辈们那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更要像古代工匠一样,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教务处党支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学习教育常态化、风险防控清单化、教学服务满意化”的工作机制,切实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转化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